败北是什么意思-败北的网络意思
我国历史之悠久,文字之博大精深,语言之丰富多彩,一直是我们的文化瑰宝。前几期推送中,我们曾探讨了“东西”一词的渊源,今天让我们继续这个话题,深入探讨另一个富有深意的词语——“败北”。
“败北”这个词,想必大家在读书、看报或是观看影视作品时都曾频繁遇到。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它指的是打了败仗、失败了的意思。
比如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就有“未尝败北”的记载,用来形容像项羽这样的千古名将从未有过败绩。再如吴起、白起等著名将领的生平记录中,也常用“未尝败北”来描述他们的战功。有一个问题让人困惑,那就是为何在古代历史中,我们用“败北”来形容失败,而不是用“败东”、“败南”或“败西”呢?
我们要从“北”这个字的含义入手。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北”的解释是“背也,二人向背”。在甲骨文中,“北”这个字形象地描绘了两个人一个向左、另一个向右背对背的情景。
在古代历史中,“北”字的本义即为“背对背”。当两军交战时,如果一方士兵被击败,他们往往会背对着敌人逃跑。“败北”便用来形容这种背对敌人逃跑的情况。
进一步来说,“败北”并不局限于特定的方向,无论是向东、向南还是其他方向逃跑,只要背对敌人,都可以被称为“败北”。比如在战国时期的赵秦之战中,赵国士兵虽然向东逃跑,但依然是背对着秦国士兵。“败北”一词便用来泛指打了败仗。
有人认为“败北”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关。古代尊崇南方为尊贵之位,而将北方视为失败、臣服之地。如古代皇帝登基后坐北朝南,称为“南面称王”。“北”在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失败、臣服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