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包是什么垃圾-茶包垃圾分类


广州垃圾分类与厨余垃圾再利用之旅

在广州,是否所有剩余食物都归为厨余垃圾?如何减轻厨余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如何将厨余垃圾转化为宝贵的资源,助力“城市小菜园”项目?这些问题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近日,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发起的“广州垃圾分类观察体验团”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的参与。体验团成员走进天河商圈的核心商业体——太古汇,深入体验了生活垃圾的精细化管理流程。

餐后分类学习,知识与实践同行

广州以其美食闻名,而美食后的垃圾分类则是一场知识与实践的双重考验。用餐结束后,工作人员为市民提供了四种不同颜色的垃圾袋:蓝色用于可回收物,绿色用于厨余垃圾,灰色用于其他垃圾,红色用于有害垃圾。市民们纷纷将餐后垃圾进行准确分类。

面对一些复杂的垃圾分类问题,如鸡骨头与贝壳的区分、茶包内外不同部分的分类等,市民们边讨论边操作,通过便捷的微信小程序“垃圾分类羊城通”查询答案。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也展示了广州在垃圾分类教育方面的创新举措。

前瞻性预处理,让垃圾变废为宝

分好类的垃圾将何去何从?在太古汇的地下环卫房,市民们见到了生活垃圾预处理的全过程。厨余垃圾在这里经过特殊处理,如放入冷库暂存,以减少其产生的臭气和扰民问题。

太古汇物管负责人杨先生介绍,虽然目前大部分厨余垃圾仍需外运处理,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他们正在探索是否能够实现就地处理。现场展示的一台厨余垃圾处理机,能够将厨余垃圾转化为有机肥,实现了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

地下设施的秘密,楼上菜园的生机

在地下完成预处理的垃圾并非终点。这些有机肥被运送到太古汇楼顶的小菜园。在这里,市民们惊讶地发现,原来厨余垃圾经过处理后,可以成为滋养蔬菜的有机肥。

太古汇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邀请商户和会员参与种菜活动。通过智能管理设备,菜园的度等数据得以即时监测,实现了科技与农耕的结合。这一做法不仅让厨余垃圾得到了有效利用,还传播了生态循环的理念。

体验团带来的启示与展望

通过参与体验团的活动,市民们深刻体会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以及厨余垃圾变废为宝的可能性。他们纷纷为广州的垃圾分类工作建言献策。

广州市城市矿产协会副秘书长表示,她将在未来的授课中分享太古汇的垃圾分类经验。而大学生张浩印则建议更多的大学生参与类似的体验活动,了解垃圾分类的好处。广州市华师附中番禺学校的学生肖玥希也表示,这次体验让她学到了很多课堂外的知识。

广州市部门正大力推进厨余垃圾生化处理设施的建设,以实现更多分好类的厨余垃圾得到处理。未来,“小设施、大师作”的理念将被广泛应用于广州的新建改扩建垃圾压缩站工程中。

“广州垃圾分类观察体验团”将持续举办,让更多的广州经验通过体验团向公众介绍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