蓑衣的拼音-斗笠图片


贾登荣

曾经的斗笠与蓑衣,在古老的乡野之间,常常能看见它们的身影。

在川北的乡土上,斗笠又被称为斗篷,轻巧便利的设计使其深受乡亲们的喜爱。它的制作材料大都取自农户的房前屋后,因此许多家庭都会存有几顶。而斗笠的品质优劣,大多依据家庭的经济条件来决定。条件优越的家庭会特别讲究斗笠的制作细节,如使用开水煮过的篾条、篾丝、竹叶,甚至用桐油浸泡以增强其耐用性。而经济条件稍差一些的家庭,则更注重实用性,制作的斗笠可能显得更为朴实无华。

相较之下,蓑衣对于当时的农家而言,则是一种罕见的“珍品”。这是因为制作蓑衣所需的棕榈叶片并不是每个地方都能找到。例如在我生长的川北之地,就难得一见的棕榈树和其叶片。

物以稀为贵,蓑衣的稀有性使得其价格昂贵,大多数收入微薄的农家难以承受。在记忆中的生产队里,只有那些男人在外工作的家庭才拥有蓑衣。每当秋末之际,一旦雨季结束,这些家庭就会小心翼翼地将蓑衣收起。

记得那些集体劳作的岁月,在初夏的“双抢”时节,即使是雨天也无法得到休息。不论是稻田还是棉田,劳作的人们总是与风风雨雨为伴。在这狂风暴雨中,斗笠虽然能够遮挡些许雨水,却始终无法完全抵挡大自然的威力。有时,狂风甚至会吹走人们的斗笠。

而这时,蓑衣的优势便得以凸显。无论风吹雨打,蓑衣都能为人们提供坚实的保护。回到家中时,只需轻轻一抖,雨水便会自然流下。而人们则能保持干爽的状态。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戴斗笠的人,他们的身体早已被雨水湿透。

乡民们总是充满智慧。当意识到蓑衣的实用价值后,他们开始寻找替代品。有人开始采摘山间的蓑草制作蓑衣的替代品。这些由蓑草制成的“小片”,虽无法与棕榈叶片相媲美,但与斗笠相比却能更好地遮风挡雨。

随着八十年代中期的一系列措施的推行,农家的生活逐渐改善。斗笠的样式也变得丰富多彩,而曾经被视为奢侈品的蓑衣也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

随着科技的进步,塑料制品逐渐普及。工厂生产的披风和雨衣开始进入农村市场,它们轻巧、耐用且价格亲民。这些新型雨具很快取代了传统的斗笠与蓑衣。

如今在乡村中行走,无论是在田野间还是农家的屋舍里都已难以见到斗笠与蓑衣的踪迹了。然而正是这渐行渐远的传统物品见证了新成立七十年来生活水平的巨大变化。

这些变化如同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在人类历史上展开汇聚成了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