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6屏幕尺寸-iphone6plus尺寸


在2014年的数码圈中,一场盛大的惊喜如约而至,那就是iPhone 6系列的发布。

这一革新之作了乔布斯时代的iPhone设计理念,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小巧精致,而是巧妙地根据用户体验的反馈,将简约与实用的设计理念推向了另一条创新之路。

“Bigger than bigger, longer than longer”成为了用户对iPhone 6系列最深刻的印象。

回望过去,苹果为何能在2014年带来如此巨大的创新,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品味的话题。

可以肯定的是,iPhone 6系列并非是库克时代突如其来的决策,而是在乔布斯时代就早已埋下的伏笔。iPhone 5C就是最好的例证。

表面上看,iPhone 5C似乎只是iPhone 5系列的彩色换壳版,但其背后却蕴对初代iPhone的致敬。从背弧直板机身、长条按键到iOS 7的扁平化设计,都与iPhone 6系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iPhone 5C不仅为苹果的多彩营销站台,更是为iPhone 6系列的问世进行了前哨铺垫。

回归正题,iPhone 6系列在造型、材料、系统和配置等方面都带来了显著的改变。

造型方面,iPhone 6系列的外形设计实现了全方位的突破。面板、边框、背板、机身尺寸等均有所改动,其中背板和边框的改变尤为显著。全金属一体式包裹的背板设计,结合适中的厚度,带来了舒适的握持手感。

iPhone 6系列的背板采用了2.5D玻璃弧度设计,使得屏幕边缘呈现出圆润的过渡。这一设计使得iPhone 6系列成为首款采用2.5D弧度设计的机型,让手机的侧边也变得圆润流畅。

材料方面,iPhone 6系列摒弃了此前使用的聚碳酸酯材质,回归金属后壳。其材料选用的是6000系列阳极氧化铝合金,这使得iPhone 6系列在后壳和侧边的强度和耐磨性方面得到了显著提升。

该材料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如长期使用后可能会出现氧化膜脱落,导致氧化侵蚀现象。但在当时,这一设计无疑为苹果树立了新的设计方向。

系统方面,iOS 8无疑是成就iPhone 6系列的关键因素之一。它完善了iOS 7的部分缺陷,改善了耗电情况并节省了内存占用成本,为苹果用户带来了。

iPhone 6系列还首次搭载了“健康”功能,并与同年发布的iWatch一代形成了健全、成熟的健康检测体系。

配置方面,虽然A8处理器不及后来的A9那样惊艳,但在当时它仍是顶尖的处理器。A8处理器在综合性能上相比A7有了约25%的提升,同时在单线程和多线程上也有显著提升。A8还采用了20nm工艺设计的第二代64位处理器,其集成度相比A7有了近90%的提高。

在摄像配置方面,虽然硬件提升幅度不大,但iPhone 6系列在传感器型号上的选择为其提供了更清晰的画面质感。特别是iPhone 6 PLus搭载的OIS(光学防抖)技术,显著提高了画面的稳定性并提高了自动对焦速度。

值得一提的是iPhone 6系列前瞻性地搭载了NFC天线和线性马达技术。NFC天线的应用为苹果开启了近场支付的新道路,而线性马达则为之后的3D Touch技术奠定了基础。

尽管iPhone 6系列具有诸多优点和前瞻性技术,但我仍认为它是一款过渡性的作品。在配置、功能体验等方面仍趋于保守。我认为iPhone 6S系列才是后乔布斯时代中真正让人惊艳的开山之作。

至于iPhone 6系列是否被这个时代完全抛弃的问题,从生产力角度来看确实如此。但作为学生机、老人机或备用机来说仍具有实用价值。

iPhone 6系列在当时的手机市场中无疑是一部重要的作品。它不仅为苹果树立了新的设计方向和交互方式还为后续的产品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