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的作者-草的作者是谁


让我们从诗人的视角出发,深层次地解析这首诗歌的画卷。

《草》

唐·白居易

首句“离离原上草”,便将我们带进了一个广袤无垠的草原景象中。

“一岁一枯荣”,描述了这片青草每年经历着生长与凋零的循环。

紧接着,“野火烧不尽”,那熊熊的野火虽然猛烈,但却无法将这满地的野草烧尽。

“春风吹又生”,春风轻拂,大地再次焕发生机,野草在春风的吹拂下重新生长。

远方的芳草蔓延至古道,晴日下的绿草连接着废弃的荒城。

在这送别的时刻,又一次目送着友人离去,连那茂盛的草儿也充满了别离之情。

如何理解并记忆这首诗呢?

诗名为草。虽然只有一个“草”字,但背后蕴含的信息却十分丰富。这首诗原名《赋得古原草送别》,体现了其作为送别诗的特色。

“赋得”:是古代科举考试中,对限定诗题的作诗方式,而本诗的题目中带有“古原”与“送别”二字,已经预示了诗歌的内容与情感走向。

白居易,被誉为“诗魔”与“诗王”,其作品通俗易懂,形象鲜明。在这首诗中,他以草原为背景,通过描绘草的生长与枯荣,来传达生命的顽强与离别的情感。

逐句解析如下:

首句描绘了草原的生机勃勃。

次句表现了草的生命力之强,每年经历着生与死的循环。

第三四句通过野火与春风的对比,进一步展现了草的生命力之顽强。

接下来的句子中,远方的芳草、古道、荒城等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送别的画面。

在这样一幅富有诗意的画面中,送别显得尤为惆怅与难舍。

以“草”字为引子的诗句集锦:

国破山河依旧在,城中的草木却已深茂。

谁言寸草心,能报三春之晖却甚少。

我在种豆的南山下,草丛茂盛豆苗却稀少。

闲居之地少有邻居相伴,唯有野草沿着小径荒园之中。

林花被扫落后更加落寞,小径上的野草却踏过又生。

我独爱那涧边自生的幽草,上面有黄鹂在深树中鸣叫。

霜草苍苍虫声切切,村南村北行人已绝迹。

江面上细雨霏霏江草茂盛,六朝如梦般消逝鸟儿空啼叫。

雨后软草平莎显得特别新绿,轻沙路上马儿走过无尘土。

一番桃李花开落尽后,唯有青青的草色依然整齐连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