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人物分析800字-红楼梦短评200字
在《红楼梦》的经典场景中,林黛玉初次踏入繁华的贾府。此情此景,以林黛玉的视角为引,细腻地展现了贾府的主要人物与环境的刻画。贾宝玉与林黛玉的首次相遇,犹如天造地设,那句“这个妹妹我曾见过”道尽了人与人之间缘分的天定之美。
深入第五回的梦境,我们曾感受太虚幻境中众女子的判词之美。而在第三回中,虽未直接提及贾宝玉的判词,但那两首《西江月》却悄然透露了他的独特性格。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揭示了贾宝玉内心的纷乱与表面行为的反常。“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则是对他内心世界的讽刺与揭示。他的行为偏僻、乖张,常常不顾世俗的与评价。
从故事开篇,便有石头记载着它的红尘之行,不求建功立业,只愿在富贵场中享受人生。这石头的志向,恰是贾宝玉的真实写照。他生于贾府这个钟鸣鼎食的家族,自小便背负着家族延绵的重担。他在抓周之时,却对脂粉钗环情有独钟,对笔墨纸砚却视而不见,这令贾政倍感失望。
不仅贾政对他寄予厚望,就连已故的宁荣二公也认为贾宝玉有着可望成就的潜质。他们特请警幻仙姑通过梦游太虚幻境的方式,试图改造他“愚顽怕读文章”的个性,希望他能走上正途。
《西江月》两首词是对贾宝玉性格的高度概括。其中的“于国于家无望”六个字,精准地描绘了他的性格特点。在国事方面,他不仅自己不爱读书学习,还抵制《四书》,对读书上进之人嗤之以鼻。他从不把君臣、贵贱、尊卑等伦常关系放在眼里。而在家族方面,他虽然身处豪门,却不关心家族事务,只热衷于照顾身边的丫头们。
尽管如此,贾宝玉却拥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他不为王朝卖命,拒绝成为有用之材。他的行为虽然离经叛道,却也透露出对的质疑与挑战。他的这种性格既让他在家族中显得格格不入,也让他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到家族的角度看,贾宝玉确实显得有些离经叛道。然而在曹雪芹的笔下,他却是一个充满矛盾与挑战的角色。这种复杂性格的形成,或许正是曹雪芹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核:人性的复杂与多元。
在贾雨村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理解到曹雪芹对于人性多样性的认可。他认为人既有治世之才,也有乱世之徒。而贾宝玉则是其中独特的一类人——既有“聪俊灵秀之气”,又有“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这样的评价让人们对贾宝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形象既是对人性的深度剖析,也是对的质疑与挑战。他的一生虽被评价为“于国于家无望”,却也成为了文学史上一个无法忽视的经典形象。
那么,曹雪芹为何要如此刻画这个人物呢?他想要传达怎样的思想呢?这无疑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考空间。
《红楼梦》通过贾宝玉的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元。无论是还是家族,贾宝玉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形象不仅是对的挑战,也是对人性多样性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