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辱不惊的惊什么意思-宠辱若惊的意思


先贤老子言道:

“宠辱不惊,视大患如身。何谓宠辱不惊?宠虽为下,得之泰然,失之亦然,是为宠辱不惊。何谓贵大患若身?我之所以有大患者,乃因我有身之执念。”

在此,老子洞悉了人们为何常常对荣辱灾患如此介怀的根源。

他告诉我们,人们普遍存在一种“宠辱不惊”的心态。

“宠”即心之得意,“辱”则反之为失意。但现实中的人们,无论得意还是失意,都表现出一种相同的反应——惊讶。

这是为何呢?

“宠为下”,因为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都渴望获得成功、升迁和财富。

无论是否达到自己的期望,内心都会产生强烈的波动。

未得时会忧虑得不到,一旦得到又怕失去。若经历得失的起伏,那种情感的冲击,可谓“惊”。

这种“宠辱不惊”的情感,在日常生活里极为普遍,几乎每个人都有所体验。

例如考试这一常见情境。

人们都希望自己能取得好成绩,于是成绩公布时,满意者会欢喜,失意者则沮丧。

越是重要的考试,如中考、高考等,人们情感上的波动就越大。

然而对于一些不太重要的测试,人们则可能不那么在意。

可见,人们内心的期望越高,其内心的起伏也就越大。

再深入思考,人们的期望和担忧从何而来?

源于我们自身的定义、社会的规范以及家庭与自我观念所设定的种种标准。

如认为必须考上大学才有未来、要成为公务员、必须赚大钱等。

当现实与这些观念产生冲突时,人们便容易患得患失、宠辱不惊了。

老子曾言:“若无身之执念,何有患之存在?”

若我们能抛开自我中心的观念,那么何来的忧虑与困扰呢?

读到这里,或许有人会认为老子是在倡导消极的生活态度,认为若依老子的思想,社会将停滞不前。

但老子的思想并非如此。实际上,许多人并没有真正为自己而活。

网络上有许多呼喊“田园女权”的人,她们似乎在为自己而活。但事实是,她们活成了贪婪、自私和虚荣的代表。

真正的智慧应是掌握外物而不被其束缚。

老子从未要求我们抛弃金钱、权力、地位等世俗追求,遁入深山老林去追求清净无为。

要知道,天地万物皆有其道。当我们需要时便借用其力,用后则毫不留恋。如此自在游走于出世与入世之间,善待万物而不争,这才是老子哲学的精妙之处。

随后老子又言:

“因此珍视自身以行天下之道者,方能担负重任。以爱己之心去爱天下者,方能被寄予重任。”

这也是我们深厚的文化观念。我们每个人生于世,都对和负有与生俱来的责任。

我们应该以爱心去对待我们的和,发挥出最大的爱心和责任感。这正如儒家所倡导的“仁”,墨家所倡导的“兼爱”一样。

那么,如何才算真正为自己而活呢?

就是接受并承担天降的大任,扛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共同为复兴而努力。

这才是作为人类存在的根本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