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耳朵失聪的故事-贝多芬失聪的故事简短


贝多芬在音乐界的先驱地位毋庸置疑,其于时代发展的繁盛出版市场使他成为一名自由作曲家的道路越发宽广。

莫扎特的音乐生涯虽常伴随着挫折,但他却能于黎明即起,以至午后,全身心投入创作之中。贝多芬则钟爱连续工作,让思想得以流淌。他的天赋在1778年被宫中识得,彼时年仅12岁的他便成为了宫廷风琴师。在1789年,因家庭经济压力,他以宫廷乐师的身份肩负起养家糊口的重任。在维也纳师从海顿后,他更进一步地发展了自己的音乐才华,终成自由作曲家。他虽然曾声称“从海顿那里学不到什么”,但无可否认的是,海顿对他的影响是深远的。

贝多芬的生涯中,黄疸病与耳聋成为了他最大的挑战。年轻时听力逐渐下降的迹象让他深感沮丧,甚至曾一度产生轻生的念头。在《海利根施塔特遗书》中,他真情流露地倾诉了因听力日渐衰减而感到的无尽痛苦。为治疗耳疾,他尝试了各种极端方式,如洗冷水澡、水泡疗法,甚至头上绑着尖锐的喇叭,然而这一切都未能阻止他的听力继续衰退。

到了1814年,贝多芬几乎完全失聪,他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只能依靠对话簿与外界交流,但这并未阻止他继续创作。尽管在听觉上处于劣势,但他在失聪的最后十年里创作出了许多不朽的巨作。有人或许会将失聪的作曲家比作在高空中作业的工人,然而这种比喻并不恰当,因为即使在困境中,贝多芬仍然能创造出音乐的美妙与伟大。

当他无法听到自己弹奏的钢琴声时,他创新地利用拐杖来捕捉音乐。他用特殊设计的拐杖一端触碰钢琴发音处,另一端用牙齿咬住,从而“听到”钢琴的声音。这一举动背后其实是骨传导原理的应用。多年前科学家已经发现,声音不仅可以通过鼓膜和听小骨传递到听觉,还可以通过颅骨的振动直接传递。贝多芬正是利用了这一原理来感知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