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面结构层示意图-沥青路面结构组成
长寿之路——超越常规的沥青路面
沥青路面,拥有超越40年的持久耐用性,能够在设计使用年限内无需进行大规模的结构性修复与重建。此类型的路面仅需在表面损坏时,进行周期性的维护修复工作。相较于半刚性路面仅能维持15年的设计年限,以及水泥路面的寿命不足十年,沥青长寿命路面无疑是道路工程中的“长寿之星”。
该路面构造能消除普遍的弯曲疲劳损伤,使得路面损害主要集中在路面的表面部分。维护时,无需深入进行结构性的处理,通过替换表面受损的混合料为等厚的新混合料即可完成修复。
研究发现,当沥青层的厚度超过180mm时,通常会出现路表开裂的现象,但裂缝不会贯穿整个沥青层。而对于较薄的沥青层,尽管可能出现自上而下的贯穿裂缝,却不易出现自下而上的裂缝。
面层是车辆行驶的主要界面,需提供优秀的行驶性能。它需要具备足够的抗车辙、抗表面开裂、抗滑以及缓解水雾影响的能力。其设计厚度通常在40至75mm之间。面层材料可选择骨架型密实结构的沥青混合料,并使用优质或改性沥青。也可采用开级配抗滑磨耗层(OGFC)以利于水的迅速排除。
中间层则起着连接和分散荷载的作用,需要具备高刚度和抗车辙的特性。常采用高模量抗车辙沥青混凝土。其设计厚度通常在100至175mm之间。基层的作用在于消除疲劳,应具备高柔性、抗疲劳以及良好的水稳定性。热拌沥青混合料(HMA)是常用的材料选择,其设计厚度一般在75至100mm之间。
全厚式沥青路面在全寿命周期内展现出了出色的经济效益。这种路面在国外已有多年的使用经验,而在我国的应用尚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
呈现于眼前的,是沪宁高速全厚式长寿沥青路面的实际应用,以及江苏沿江高速和九江长江大桥钢桥面的铺装实例。
前沿技术 在道路建设中广泛应用。
路面结构的层次分布,以及行车道、路肩、分隔带等结构的详细图示,为道路维护与改造提供了清晰的指导。
对于改建路面及机动车道路面的工程方案已经就绪。
S改性沥青混凝土、连锁型预制砌块、满铺玻纤格栅等材料与技术,在道路建设中均有应用。
A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透水砖以及花岗岩人行道板等材料,为行人提供了安全舒适的步行环境。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等材料的使用,对于提升道路的整体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国际上,不同沥青路面的设计年限各有不同,这反映了各国在道路建设上的不同理念与实践经验。
各国主要使用的沥青路面结构,为道路工程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