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原文 苏东坡《定》解读
《定·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中年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奠定了苏轼文学地位的基石。全词如下,呈现了词人内心的世界和人生的态度。
莫听穿林打叶声,淡然处世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过往风雨处,释然,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写于苏轼人生的低谷期,当时他因“乌台诗案”被放逐,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他以一种超然的态度面对,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篇。那么,苏轼的内心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
关于这个问题,诗词评论专家康震教授认为,这首词反映了苏轼放下个人名誉,真正把握自己生命的态度。
康教授表示:“一个人只有放下所有的名誉虚荣,才能真正把握住生命的真谛,这就是苏轼的真实写照。”
主持人康辉对这首词的解读,着重在其所传递的信心与勇气。对于我们来说,两位专家的解读各有千秋,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定·莫听穿林打叶声》问世千年来,在文人圈里广受好评。随着时间推移和文化普及,这首词也深受普通百姓喜爱。那么,它到底有何魔力呢?
其实,这首词中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学。佛教说有七苦,而人生中的挫折与失意常伴左右。但是苏轼通过这首词告诉我们,要以一种超然的态度面对人生中的风风雨雨,把名利得失看淡。
物质上的损失、上的损伤是人生中的一部分,但精神上的折磨却是绵延最久、最难以消除的。当我们以禅学的思想去应对人生中的挫折与打击时,就能安然度过。
苏轼的人生经历也是一部传奇。他少年成名,却在后来因写“反诗”差点丧命。后来虽然被免死,但被贬黄州后的他一度觉得无脸见人。然而他很快调整心态,以一种超然的态度面对人生中的得失。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苏轼的这种人生哲学具有指导意义。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在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儒家告诉我们追求做君子、圣人,而道家讲“无为而治”、佛家讲“放下”、“看淡”。这些思想在苏轼身上得到了体现。
当我们面对人生中的困难与挫折时,不要害怕它、回避它。只有正视它、坦然接受它,我们才能不被它所伤害。就像《定·莫听穿林打叶声》最后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所表达的那样,我们要以一种超然的态度面对人生中的得失。
无论是康震教授还是康辉老师对这首词的解读都非常有深意。康震教授从知人论事的角度解读了苏轼内心的变化;而康辉老师则强调了这首词对我们青年人的指导意义。其实两位专家的解读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定·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以其深刻的哲理和情感内涵影响了无数人。它告诉我们应该以一种超然的态度面对人生中的得失和困难与挫折。
最后以苏轼的一句诗作为结语:人生到处知何似?恰是飞鸿踏雪泥。
让我们像飞鸿一样淡然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