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若的意思 设若的理解
刘荒田()
侨乡情感绘 心蔡所绘
乡音,确实是乡愁的终点站。即便你身处遥远之地,即便你一切皆无,那份恒久不变的情感依然与你相伴。它在舌根潜藏,心底悄然存留,只待时光适宜便倾诉而出。
唐诗之中稍有涉猎者皆可吟诵出“少小离家老大回”。猜想,游子回归故乡后,面对孩童的询问“从何处来”,必以那份不曾改变,虽略显生涩的乡音作答。人生四大乐事之一的“他乡遇故知”,便源于此乡音的共鸣。若听者同样来自故乡,那么从偶遇、交谈到共饮共叙,每一步都离不开对熟悉口音的认同和情感交流。
清代袁枚的《随园诗话》中曾引述同代人陈鲁章的绝句《途中纪事》。诗中描述了夜晚泊船湖畔,月色映照下芦花影影绰绰,夜深时传来乡音。那一夜,诗人或许难以安眠,心中不断思索:这乡音从何而来?究竟是怎样的故人在此地?晨起后急切地打开船篷,寻找那熟悉的乡音源头。进一步的可能便是请入船中,谈论乡间事务、亲友情况,仿佛一见如故。
近三十年前我与妻子移居后回国,曾在广州一所高校访友时有过一次寻觅的经历。在教师宿舍楼群中寻找地址,忍不住争论“南楼”还是“北楼”的界定之时,忽然有头顶的声音唤我的名字。抬头一看,是一位旧时同窗。一时间我惊喜万分。他主动当起向导,对于如何识别我,他道出了原委——那一口地道的“乡音”使他确定了我的身份。他是恢复高的次年考入这所大学并留校任教的。
尽管在异地他乡,“物离乡贵”,但乡音却有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以我的家乡广东省台山市为例,尽管常住人口不多,但海外及港澳台的台山籍乡亲却有众多。这也使得台山话在海外与国内有着特殊的地位。台山话因地域差异而多样,即使是同一镇内也可能存在细微差别。例如在浮石村,一个由宋朝王室后裔繁衍的村庄,村头村尾的口音也有所不同。甚至有一个关于台山海鲜市场的笑话:小贩根据顾客的口音不同来定价,从本地人到外地人,价格逐级提高。可见乡音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实际的应用价值。
台山人的足迹遍布全球各地,这也使得台山话被戏称为“小世界语”。在上世纪50年代前,由于台山人在华人中占比较高,台山话一度成为的“话”代名词之一。即便在异国他乡,不经意间碰到老乡并不是稀奇之事,因此并无太多的情感表达与泪目场面。然而偶有惊喜出现——有一次偶遇一个外貌特征独特的非裔女子使用不流畅但纯正的台山话与我交流。她告诉我她的父亲是台山人母亲是非裔并从小教她台山话。我甚至听出口音是来自台山的端芬镇并得知她姓“Moy”——与该镇大姓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