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桑麻是什么意思-把酒话桑麻是暗示什么吗


一千年前的唐朝,孟浩然曾写下《过故人庄》,诗中描绘的场景:

老友备好鸡黍,相邀田野间。

绿树环绕村,青山隐于外。

轩窗迎田野,把酒话农桑。

重阳再相聚,赏菊共欢颜。

如今,这样的场景在我儿时的老家农村仍可看见。虽然时代变迁,但乡间的情谊与习俗依旧延续。

村里的老辈人从山西大同迁移而来,乡音未变。我父亲那一代,依然亲切地称呼父亲为“大”,哥哥为“岗岗”。饮食习惯也未改变,莜面是日常的吃食,而黄糕则是红白大事、过年或有贵客时才见到的最高规格的待客之道。

黄糕即是“故人具鸡黍”中的黍子。虽然很多人不了解,但在我们这里,我们称之为黍子或黍子面。黍子能做黍米饭,也能制成黍子面,还可以酿制黄酒。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产量和口感的改变,现在老家人主要吃黍子面,黍米饭和酒已难觅踪影。

由于“黄米”一词在方言中带有不好的含义,我们更愿意称黍子为其他名称。在古诗中常出现的“黍离之悲”,也让我们对黍子有着特殊的情感。而在乡间的待客之道中,黍子面的糕点更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村的土地并不特别适合种植黍子,但乡亲们依然种植它,主要是为了自己食用。我小时候听老人说,在山西老家的桑干河畔才是种黍子的好地方,那里的黍子籽粒大,磨出来的黍子面润泽。

多年后,我第一次看到桑干河,它已干涸。但远处的村庄依然种植着黍子,长得依然茂盛。当地人比我们更爱吃黍子制品,家常便饭都能见到各种黍子面食品。

鸡,则是乡间最常见的待客之物。每家每户都养鸡,不仅为了能吃到鸡蛋,更为了能在有客人时宰鸡款待。当有久未见面的客人来时,村里人便会忙碌起来,准备炖鸡做黍子面糕。

炖鸡的香味弥漫在空气中,引得孩子们纷纷围拢。而女人们则在厨房里忙碌着准备其他菜肴和糕点。男人们则在外屋帮忙烧火、传递食材。大家围坐在一起,聊着收成、说着过往,不时插科打诨,让整个场面充满了欢声笑语。

饭菜端上桌后,大家开始品尝。鸡肉炖得烂软入味,黍子面糕香甜可口。大家边吃边聊边喝着酒或茶水相互敬让着彼此品尝自己带来的特产和美食。在这样的氛围中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情和友情。

尽管岁月变迁时光荏苒老去的人和消失的时光里村里的风俗依然如此让人难以忘怀那般温馨与淳朴那份简单与真挚成为我心中永远的牵挂。

如今的老家农村虽然有了些许变化但待客之道依然如故。只是鸡不再是现宰的鸡而是冰箱里的储备之鸡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家乡美食的热爱与怀念。

最后我想说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乡情与友情始终不变老家的饭总是那么香甜老家的糕总是那么吃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