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父亲的古诗-父爱的诗


在繁杂的尘世中,亲情宛如那恒古不变的一缕暖阳,无论生活如何起伏不定,只要想起父母、子女的存在,内心总会涌起一股暖流。

老舍先生在他的作品《我的母亲》中曾深情地写道:人即使活到十岁,只要有母亲在,心中便永远保留着一份童真的孩子气。一旦失去慈母的庇护,就如同花束在瓶子里,虽然色彩与香气尚存,却失去了生命的根基。有母亲的人,内心是宁静且安定的。

古人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深厚的爱意,自古以来便在诗人的笔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今天,我们不谈他人,就来说说那些诗人写给子女的诗作,其中既有让人会心一笑的幽默,也不乏触动心弦的深情。

陶渊明:责子诗中的慈爱与戏谑

晋代的陶渊明,是一位有着五个儿子的父亲。在他的《责子诗》中,陶渊明以独特的笔触描绘了孩子们的成长与教育。

陶渊明诗中的他两鬓斑白,看着自己渐长的年岁与不懂事的儿女,他吟道:“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然有着五个儿子,但他们似乎并不喜欢纸笔之事。

大儿子阿舒已经年满二八(十六岁),却是个懒惰至极的孩子。次子阿宣将要到志学之年(十五岁),但对文学艺术并无多大兴趣。而三子雍端才十三岁,尚不识六与七的含义。小儿子通儿虽才九岁,但天天惦记着吃梨与栗子。

陶渊明对孩子们的教育之道并不尽如人意,无奈之下只得借酒消愁:“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对孩子们完全失望。

对于这首诗的解读,有人认为陶渊明是抱怨孩子的不肖。然而北宋的黄庭坚却有不同看法。他指出:“通过渊明此诗能窥见其人慈祥戏谑的可爱之处。普通人却认为渊明诸子皆不肖而将渊明的愁叹视为诗中的主题,这实乃‘痴人前不得说梦也’。”

从陶渊明的诗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父亲的无奈与忧虑,更看到了他对子女深深的爱意与期望。

亲情如诗中所言,是人生中最温暖的情感。无论岁月如何变迁,这份情感始终如初春暖阳般温暖着我们的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