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如何超频
CPU超频简史:从跳线到开盖,一段追求极致性能的旅程
“超频”一词大家都不陌生,它涵盖CPU、内存、显卡等多种设备,但追根溯源,CPU才是超频的鼻祖。超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通过人为提高CPU运行频率,突破默认限制,榨取更强性能。
实际上,CPU超频的历史远早于“超频”这个词本身,至少早了10年。早在486时代,人们就通过提升CPU倍频的方式,将其频率从50MHz提升至66MHz,性能提升巨大。虽然CPU发热量会增加,但只需一块大号散热片就能解决。
当时的BIOS远不如今天智能,CPU频率需要通过主板跳线设置。通过调整外频、倍频和电压三组跳线,就能实现超频。为了稳定运行在高频率,还需要提升CPU电压——这与如今的超频方法如出一辙。
有利可图的事情总有人动歪脑筋。一些奸商将低频率CPU打磨后重新标记成高频率CPU出售,从中牟取暴利。例如将奔腾100修改成奔腾133,这种“Remark”(重新标记)行为,与后 来的“汉芯一号”事件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了。
为了保护自身利益,Intel和AMD开始锁定CPU倍频。有人想到通过超外频来提高频率,但这会导致PCI总线频率变化,可能出现声卡失效等问题。为此,一些主板BIOS甚至加入了锁定PCI总线频率的功能作为卖点。
随着技术进步,CPU超频从跳线操作转移到了BIOS设置,但超频的本质未变。DIYer们依然在寻找突破限制的方法。2000年的AMD毒龙600 CPU,被发现可以通过连接L1缓存金桥的方式解锁倍频,性能大幅提升,甚至能与售价更高的速龙950相媲美。
一根铅笔就能完成的“铅笔大法”超频,成为了一代经典。这种方法只适用于早期没有金属保护盖的CPU。
如今,CPU厂商推出了不锁倍频的高端型号,例如Intel酷睿K系列,方便用户在BIOS中进行超频设置。但为了追求极致性能,更“硬核”的开盖操作应运而生。
开盖是指将CPU的保护盖取下,直接接触散热器,以达到更低温度,提升超频空间。但这种操作风险极高,稍有不慎就会损坏CPU。
无论是跳线、铅笔大法还是开盖,超频都离不开良好的散热。如今,CPU性能已经足够强大,超频更多是为了挑战极限,普通用户不必盲目追求。
CPU超频,一路走来,充满了DIYer们对性能的渴望和探索精神。但随着时代发展,或许回归理性,适度超频才是更好的选择。(8558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