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fake鞠婧祎


AIGC二创江湖:从拉踩到陪伴,Z世代玩出新花样

作者|顾 韩

编辑|李春晖

还记得AI绘画初问世时,在LOFTER掀起的轩然大波吗?这才过去不到两年,AIGC 已然渗透到文娱创作的各个角落。如果说AI翻唱、AI换脸、AI绘画还只是借助新工具进行自我表达,那么在互动同人文、AI智能体的浪潮中,Z世代早已将表达本身也交给了AI。

谁能想到,曾经被视为人类情感最后防线的“情绪价值”,如今竟也被AI攻破。毕竟,在随时随地、量大管够的需求面前,质量似乎成了次要因素。

抵制AI的声音从未消失,LOFTER的用户还在努力维护tag的纯洁性,微博上也有人互助避雷。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音视频等其他领域,借助AI工具的二创形式正在蓬勃发展,冲击着各方利益相关者的神经。

我们总在探讨AI对传统文娱生产的冲击和升级,以及主流人群对AI内容的接受程度。但也许,AI的目标用户和内容形式,从一开始就与我们预想的不同。

或许是因为乐子人众多,尽管经历过林俊杰状告UP主、热巴粉丝整顿网红、《一念关山》换脸风波等事件,音视频AI整活儿依然高歌猛进,部分赛道甚至已经颇具规模。

一、AI换脸:从“东北喜剧人X经典电影”到热剧拉踩

诞生于2014年的Deepfake技术,在2019年实现主流化普及。拥有近50支百万级视频的UP主“电影七十二变”正是从那时开始走红。早期作品多以“东北喜剧人X经典电影”为主,例如范伟换马东锡、沈腾换钢铁侠,精准踩中了当时“彪学”的流行趋势。

五年后的今天,AI换脸玩法更加多元。热门CP化身唐僧与孔雀公主、演员换进女爱豆直拍、明星性转等题材层出不穷。2023年,随着《长月烬明》《以爱为营》《一念关山》等剧集选角引发争议,AI换脸在内娱找到了新的用武之地——热剧换脸。创作者们更加活跃,竞争也更加激烈,他们将古早男神女神的脸换到争议艺人身上,在无形中拉踩原主,为观众出了一口恶气。

deepfake鞠婧祎

二、AI翻唱:从“AI孙燕姿”到Kpop新歌battle

还记得“AI孙燕姿”吗?这项名为声音克隆的技术,先用歌手干音训练模型,然后就能让它演唱任何歌曲。

AI翻唱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既有温情圆梦,例如让减产或已故歌手“重开金口”、让海外歌手演唱中文歌曲,也有纯粹为了搞笑,例如让猴哥翻唱欧美经典、让《海绵宝宝》角色组团翻唱Kpop,甚至还有融合了换脸技术的欧美群星版《北京欢迎你》。

同样是在2023年,随着技术和创作者的成熟,AI翻唱也出现了类似热剧换脸的“拉踩”玩法:翻唱Kpop新歌,让现役团体或前辈后辈互相battle,其中的比较意味不言而喻。

例如,音色备受争议的韩团LE SSERAFIM在科切拉音乐节上翻车后,UP主“-欧典欧典欧典欧典欧-”迅速推出了欧美Diva翻唱同一首歌曲的视频,堪称云上豪华版“浪姐”。

deepfake鞠婧祎

三、蹭热点、辅助创作……AI二创的更多可能性

除了以上两种经典模式,还有一些爆款AI二创作品,则是蹭新技术和新工具的热点,例如去年年底随翻译工具HeyGen流行的郭德纲英语相声,以及最近火爆的“钢门音乐”。

“钢门”梗源于一位肛肠科医生在诊断中的发言。这场玩梗大赛中,B站音乐区凭借一键成曲工具Suno拔得头筹。UP主们将“钢门”文案输入软件,选择曲风后,就能生成一首煞有介事的无厘头歌曲。

deepfake鞠婧祎

AI技术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传统视频二创,例如AI修复画质、AI朗读文案等。《如懿传》吐槽视频的走红,除了B站对中长视频的扶持,很可能也得益于AI解放生产力的东风。UP主只需控制节奏和声线选择,AI就能自动朗读文案,大大提高了创作效率。

四、从互动同人文到“AI崽崽”:陪伴型AI的崛起

“厌男但又是异性恋的女孩终于能谈恋爱了!”

3月,一支女子与ChatGPT调情的视频在微博走红,视频中AI语音自然生动,甚至带有一丝个性。国内也出现了类似应用,目前主打AI社交的APP已经有十余款,还有不少产品正在开发相关功能。

在担忧“赛博人机恋”之前,不妨先来看看年轻人是如何使用这些陪聊AI的。

“与其说ChatGPT/作业帮不好用,不如说星野性价比更高。”星野是目前比较热门的一款AI社交APP。除了将其当作自由度更高的乙女游戏,还有人用它查资料、练口语,甚至有人用它辅助小说、剧本创作。

deepfake鞠婧祎

更有趣的是,有人将“设圈”玩法移植到AI社交APP中,为自己的OC(原创角色)创建智能体,或者直接用AI捏OC,称之为“崽崽”,并与之互动或开放给其他用户互动。还有不少用户会为自己喜欢的游戏、小说、影视角色甚至三次元明星创建智能体,例如由阅文开发的筑梦岛,其界面设计就明显在引导用户创建非原创角色。不难想象,这背后很可能与阅文的IP孵化战略有关。

基于这些非原创角色,用户可以获得类似互动梦女文、互动同人文的体验。简单来说,就像是在橙光游戏的基础上,用AI取代了僵硬的选项和固定的剧情,实现了千人千面、实时生成的互动体验。用户可以不再以“我”的身份,而是以CP一方的身份与另一方互动,体验全新的故事情节。

deepfake鞠婧祎

五、AI写同人文? 创作者的辅助工具 vs. 圈层接受度

说到AI与同人文,更符合大众想象的其实是彩云小梦这类AI续写工具。用户只需输入一段文字甚至一个关键词,彩云小梦就能一次性生成几百字的内容,并且提供多组选择。用户可以不断调整校准,让故事持续发展下去。

早在2021年,彩云小梦就对其续写功能进行了一轮推广,当时B站也出现不少测评和名著续写视频。但时至今日,彩云小梦依然不温不火。

究其原因,可能是人们对AI写文的接受程度不高。很多人愿意AI接管生活中那些无需情感和文笔的文字工作,但网文和同人文显然不包含在内。好的网文是值得付费的精品,好的同人文则是同好之间的灵魂共振,用AI创作容易给人偷工减料、缺乏真情实感的感觉。创作者可以将其作为辅助工具,但圈层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

主打“AI角色创作平台”的捏Ta可能也面临类似困境。简单来说,它提供的是同人漫的一键生成,玩法包括“文字捏”、“图片捏”与“CP捏”。前两种是输入文字或上传形象生成漫画,“CP捏”则是选择角色和姿势,让他们来个亲密合影。

从AI换脸到AI翻唱,从互动同人文到“AI崽崽”,Z世代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AIGC二创的无限可能性。AI技术究竟会如何改变文娱内容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让我们拭目以待。

AI时代:解放创造力与重塑二创生态

AI技术带来的创作变革

自微信小程序“捏Ta”上线以来,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股AI创作热潮,曝光量达到约2.5亿次。近期该团队还获得了超千万元融资。

“捏Ta”在同人文化根深蒂固的平台(例如微博、LOFTER、B站)却反应平平。一方面,同人圈对AI绘画持谨慎态度;“捏Ta”目前主要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运营。

AI绘画的兴起无疑拉低了创作门槛,解放了生产力。这也会对传统的二创形式和生态造成冲击。

例如,AI换脸技术曾让B站的热门视频“邪门拉郎”流行一时,但现在这样的视频却很难出圈。AI翻唱和一键成歌则加速了传统鬼畜的消亡,让传统的编曲者和恶搞视频创作者面临技能与热情的挑战。

在创作生态方面,AI语音和绘画等技术也有可能替代真人创作者。例如,星野等AI绘图APP的出现,可能会导致“设圈”(养OC)和“绘圈”(画画同人)之间的交流与交易模式发生变化,真人画手的需求量减少。

消费者对于版权、艺术和艺术未来的担忧似乎并不强烈。他们更看重AI创作带来的情绪价值,例如在线追星、嗑CP或浏览涩图的满足感。

最终,技术进步将导致“人心不古”。AI工具的兴起是代际差距的体现,也会进一步加剧代际差距。

不同年龄段的人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和使用习惯。对于90后的长辈们来说,在网上发布自己的照片可能存在心理障碍;而新网民却大方地真人出境或分享个人信息。

技术进步与代际差距

00后和10后一代的文娱习惯正在为AI进入提供便利。他们喜欢玩语C释放想象力,和设定中二的智能体对话也不会感到尴尬。他们也热衷于追星和乙女游戏,追逐沉浸感和情感体验,对真实和虚拟的界限有着与前代人不同的看法。

在00后的同人圈里,交易和外包逐渐成为常态,为爱发电不再是唯一模式。这也在动摇着传统同人精神的根基。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00后和10后从小接触的信息中,短视频滤镜占据的比重远高于传统PS修图,而20后更是从小就体验了AI绘画和数字人博主的“无暇”呈现。这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他们的审美。

这种分歧已经开始显现。在粉丝自制的内容中,明星站姐图的滤镜越用越重,修图和混剪的色调也愈发失真。这种趋势也反作用于影视行业,古装剧无论是否磨皮都会受到批评。

矛盾集中体现在率先“AI化”的女明星身上。以“建模脸”著称的鞠婧祎和张予曦,在大众舆论中饱受质疑,但在短视频平台上却备受欢迎,因为她们的形象正是许多人通过后期追求的效果。

AI技术对影视审美的影响

面对“老年人”的审美观念,不妨展望一下未来。当10后成为主流受众,影视作品中或许充满了“网红脸”,就像60后的国字脸审美和90后的瓜子脸审美一样。

进一步思考,即使传统文学和影视不会完全被对话体和互动剧取代,即使AI创作无法完全超越真人,但如果IP角色化身陪聊AI成为年轻人心目中的常态,会不会影响到上游故事和人物的设计?

如何服务于AI时代成长起来的受众,对于创作者来说,现在思考这些问题并不是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