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愚笨的孩子怎么办
文/育儿专家帮,欢迎家长们分享交流!
当个体遭遇持续的失败,无论其付出多少努力,都以失败告终时,他们可能会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习得性无助效应”。对于孩子来说,这种心理状态尤为可怕。
“习得性无助效应”这一概念,源于1967年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的研究。他通过一项经典实验揭示了这一现象。在这个实验中,狗在多次实验后,即使门敞开且并未真正发生,它们也会在听到蜂音器响起时表现出呻吟和颤抖的反应,丧失了逃脱的意愿。这便是“习得性无助效应”的体现。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充满了各种挑战和挫折。由于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尚未成熟,因此习得性无助效应在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当孩子因为反复的失败而丧失信心时,他们可能会陷入“我真的不行”的自责心理中。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可能导致孩子陷入绝望和无助的状态。
赛利格曼对这种无助感的产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将其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拼命努力却看不到成果的“不可控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一次次地失败,优秀的孩子能够快速掌握新知识点,而理解能力较弱的孩子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每一次的失望都会让孩子更加崩溃。
第二阶段,是在无数次失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认知。家长和老师常常用“笨鸟先飞”来鼓励不聪明的孩子,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也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它让孩子认为自己是一个笨学生,一个失败者。
第三阶段,“结果不可控”的认知和期待使人产生无助感。孩子对未来的道路感到迷茫,开始怀疑自己的坚持是否有意义。
第四阶段,表现出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严重影响后续的学习和生活。孩子开始否定自己、厌弃自己,消极对待生活和学习。
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无助感的形成是一个慢性的过程。他们从积极学习到失败时的恐慌,再到小心翼翼地重新勇气,再到继续失败的绝望。这些孩子逐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认识到自己的“天生愚笨”。这个过程对孩子们来说非常残忍。
帮助孩子打破习得性无助效应是家长教育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具体方法可以从“习得性无助”的形成原因入手。造成习得性无助的三个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个原因是长期成绩不好的状态积累。持续的努力和失败循环最终导致习得性无助现象的出现,同时产生的负面情绪也是众多心理问题的根源。
第二个原因是长辈忽视下的消极怠工。一些孩子因为缺乏自信而在取得一些成绩时需要老师和父母的鼓励。但如果这种鼓励缺乏或者被奚落和责骂所取代,孩子就会逐渐丧失自尊,变得越来越消极。
第三个原因是不恰当的评价方式。一些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发现嗤之以鼻或者嘲笑未完成的任务,这会使孩子失去对学习的向往甚至害怕上学。
面对习得性无助效应,家长需要给予孩子适时的鼓励、他们更多的学习方法以及帮助他们在挫折中找到自我价值而非自责与枷锁之重地利用自身的能力与创造力享受生活与学习是重中之重。
我是育儿帮手妈一名高级育婴师私信“育儿”帮您解答带娃路上的困扰!在育儿的道路上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配图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不再被“笨鸟先飞”的谎言所蒙蔽而是要勇敢地面对挑战拥抱每一个孩子的独特之处帮助他们走出习得性无助的阴影让每个孩子都能发光实现自己的价值!